從2011年到現在,再造衣銀行摸索了兩年,推出超過50款獨一無二的成衣設計,并參與brandnü的相信社會互助模式,捐出銷售所得的10%建立公益基金。將舊衣拼接重新設計,難度不亞于制作一件全新的作品。一件再造衣服至少需要一周時間才能完成,從捐贈的舊衣中挑選布料,根據面料、顏色分類,然后清洗、消毒、晾曬、熨燙并拆分,拼接成新的面料,經過再設計,變成全新的衣服。下崗女工是“再造衣銀行”項目的制作主力軍,張娜聘請這些女工來處理衣服,由“再造衣銀行”銷售,銷售利潤返還給女工們。
與很多猛吹環保、概念先行的設計作品迥異,張娜討厭道德綁架,舊衣改造的理念從環保出發,但又拆又洗又重新縫,不見得就更環保。環保應該是根植于心的習慣,而不是某種特定的做法。張娜反對先給再造衣貼上綠色標簽,再說服別人來買。“我希望他們首先喜歡我的設計,然后才是理念認同。”去城隍廟挑輔料,或是去景德鎮燒扣子,從小學畫,畢業從法國 MOD’ART 服裝設計學院的張娜最討厭因循守舊,她欣賞設計師Hussein Chalayan,因為他有天馬行空的剪裁。她迷戀漢代美學,古拙圖案里有悠久綿長的歲月滄桑。
始終懷揣用設計來聯系過去、現在和未來的目標。再造衣銀行不盈利也不虧損,張娜覺得掙的錢可以維持銀行運營就夠了。她從來沒想過賺錢,只是想著多一件來歷不凡的新奇之作,就多一個人知道——衣服原來可以這樣穿。
(全文請見《嘉人》2013年10月刊)